在一項新研究中發現了兩種基因,可能有助于羅非魚飼養者選擇性繁殖在高密度條件下表現更好的羅非魚。
目前,作為世界上養殖范圍最廣的魚類之一,這種魚的產量正日益增加,市場競爭激化。
斯旺西大學可持續水產研究中心(CSAR)的研究人員已鑒定出尼羅羅非魚的2種基因,有助于改善羅非魚養殖現況。這項完整的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的《進化應用》(Evolutionary Applications)雜志上,題為《尼羅羅非魚對水產養殖強化的轉錄組反應》(Transcriptomic response to fication in Nile tilapia)
研究人員指出,水產養殖一直致力于集約化——“用更少的空間、更少的水和更少的飼料生產更多的魚”。
這需要選擇出在擁擠環境中表現良好的物種和個體。魚類馴化改變了社會行為,攻擊性是魚類在擁擠空間中的關鍵行為之一。
就尼羅羅非魚而言,高放養密度導致了從對抗(攻擊性)行為向淺灘行為的轉變。
研究人員的假設是,飼養密度會影響攻擊性的頻率——具有不同攻擊性水平和壓力應對方式的個體在參與壓力反應的關鍵基因的表達上存在差異。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發現了兩個基因——SSTL基因和FOSAB基因——它們與擁擠環境中壓力的表達有關。
他們的研究表明,擁擠會抑制尼羅羅非魚的攻擊性行為,并導致壓力相關基因的表達發生變化,這些基因的表達伴隨著從低密度的競爭互動維持的社會等級結構向高密度的淺灘生活的轉變。
這表明,水產養殖可以顯著改變尼羅羅非魚的攻擊水平和應激反應。
攻擊性的喪失和對壓力的承受能力是動物馴化的兩個主要特征。
而這2個特征與尼羅羅非魚的基因表達差異有關,在水產養殖集約化的擁擠條件下,我們也許可以借此馴化出養殖表現良好的魚類。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